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做好中医药术语翻译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性工作。中医核心术语及部件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中医药外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术语部件指组成多词术语的词,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中结合紧密、生成能力强、使用稳定的语言片断。
01推荐理由
该论文以中医术语部件“门”的英译为切入点,聚焦中医外译这一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议题。通过对“门”这一构词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部件进行深度剖析,为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范式,也为同类术语部件(如“湿”、“气”等)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外译 #中医术语部件 #中医术语翻译 #五部标准 #问题与对策
02论文信息
题目: 从术语部件“门”的翻译看中医外译问题与对策
展开剩余90%作者:彭朝忠,成彩云,李志强,徐溥鑫
收稿期刊:《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收稿日期:2025-01-17
网络首发日期:2025-08-21
知网专辑: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
知网专题:中医学;外国语言文字
0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从中医术语部件“门”的英译着眼,采用语料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当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五部中医术语翻译标准,梳理了中医术语外译的问题,如同名不同译、中医文化缺失、译法不一致。并从中医思想、汉英差异和翻译组织等角度分析了中医外译问题的成因。最后,在已有中医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医术语翻译还应该关注统一性、表意性和融合性,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
04论文内容
术语部件与权威标准的选取逻辑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术语部件是特定专业领域中结合紧密、生成能力强、使用稳定的语言片断,中医术语中的“湿”“门”等均属此类。以“门”为例,其作为象形字自古承载“门户”本义,后引申为途径、派别等含义,在中医术语中更展现出强大构词力,“命门”、“气门”、“玉门”等术语皆由其衍生,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
为确保研究的权威性与代表性,研究者选取了五部21世纪以来对中医外译影响深远的标准作为对比对象:
01 2004年由谢竹藩教授牵头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标准2004》)
02 200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标准2006》)
03 2007年WHO西太区组织制定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标准2007》)
04 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公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标准2008》)
05 2022年WHO发布的《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标准2022》)
从“门”的翻译看中医外译三大问题
通过对五部标准中含“门”术语的翻译数据进行统计与对比,研究者发现中医外译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其中以同名不同译、中医文化缺失、译法不一致最为典型。
01同名不同译
以“命门”为例,《标准2004》采用“注音+直译”的方式译为“[ming men] gate of life”;《标准2006》直接简化为“Life gate”;《标准2008》则提供“注音+双译文”组合,即“[mìng mén] (1)Life gate,(2)mingmen (GV4)”;即便同为WHO发布的标准,《标准2007》译为“life gate”并标注三重含义,《标准2022》却定为“The gate of life”且解释侧重肾的功能关联。同一关键术语的译法差异之大,极易造成国际受众的理解混乱。
02 中医文化内涵流失
中医文化内涵的流失同样令人担忧。中医文化讲究含蓄委婉,“玉门”“龙门”“胞门”三词便通过“玉”的灵气、“龙”的祥瑞、“胞”的具象等寓意,细致区分了不同婚育状态女性的相关身体部位。但在翻译中,这种文化精妙性多被消解:《标准2004》将“玉门”译为“[yu men] vaginal orifice (of virgin)”,《标准2006》直接简化为“vaginal orifice”,仅保留表层含义而丢失文化隐喻;更甚者,“龙门”仅在《标准2008》中有译,其余标准均未提及,造成文化信息的断裂。
03 译法系统性缺失
译法的系统性缺失则贯穿于各类含“门”术语中。如表1、表2显示(截自论文《从术语部件“门”的翻译看中医外译问题与对策》)五部标准对“门”的处理涵盖直译、意译、音译等多种方式:《标准2004》中“门”的直译、意译、音译次数分别为2次、6次、1次;《标准2008》的音译占比高达27次,意译13次,直译仅3次;以“气门”为例,《标准2004》采用“意译+音译”(Pore,qi men),《标准2006》独取意译“mysterious house”,《标准2022》则融合“音译+直译+解释+音译”多重元素,杂乱的译法体系严重阻碍了术语的标准化传播。
中医外译困境的三重诱因
中医外译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中医思想特性、汉英语言差异与翻译管理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思想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构成了翻译的内在难度。中医理论源于两千多年的实践积累,基于身体经验感知形成,存在大量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与取象比类思维。“命门”可指眼睛、右肾、穴位等多重概念,“汗孔”同时拥有“鬼门”“玄府”“气门”等别称,这种语义的复杂性让译者难以精准把握;而“命门火衰”“关门不利”等术语通过隐喻表达病机,若直译则西方受众难解其意,若意译又丢失文化特色,形成翻译两难。
汉英语言与思维的本质差异进一步放大了翻译障碍。中医术语多保留古雅特质,常见四言结构与排比修辞,如“阴虚阳亢”“命门之火”,既追求音韵和谐又蕴含形象思维;而英语作为多音节语言,更侧重抽象概括与逻辑表达,二者在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上的错位,使得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难以在英译中完整传递,如“关门不利”字面呈现门户闭塞之象,实则指代肾气化障碍导致的小便困难,直译易造成误解。
翻译主体的分散性与协调性缺失则是问题的外部症结。早期中医翻译多为个人行为,后期虽有组织介入,但五部标准分别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HO等不同机构牵头制定,各团队遵循的翻译原则与视角存在差异,缺乏跨部门、跨行业的统一协调机制,最终导致“各说各话”的译局面貌。
术语翻译的原则与实施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在借鉴满晰博、李照国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术语翻译应兼顾统一性、表意性与融合性三大核心原则,并规划了具体实施路径。
统一性原则旨在解决译法混乱问题,核心在于建立权威协调机制。中医术语翻译的统一并非简单追求形式一致,而是需由国内外权威机构牵头成立国际中医术语标准化委员会,搭建协作平台整合全球专家资源,通过磋商形成共识。其中,《标准2022》因综合借鉴前人成果、参与度广、受众面大,可视为迈向统一的关键参考蓝本。
表意性原则强调语义传递的准确性,要求在忠实原语与便于理解间找到平衡。中医术语中大量文化特有概念难以实现完全对等翻译,译者应摒弃单纯音译或过度隐喻保留的做法,优先揭示学术内涵。如《标准2022》对“命门之火”采用“直译+注释”模式,既保留“The fire of the gate of life”的形象表达,又通过注释明确其与肾阳功能的关联,实现了信息量的“极似”传递。
融合性原则则聚焦文化传播与受众接受的平衡,倡导翻译方法与理念的开放互鉴。译者需兼顾中医文化特色与西方读者认知习惯,融合直译、音译、意译等多种方法。《标准2022》便通过“英文翻译+解释+拼音+同义词”的多元呈现方式,既保留术语的发音与意象,又清晰传递内涵,为融合性翻译提供了典范。
在实施路径上,除建立国际协作平台外,还需构建分层释义的术语翻译体系,以“直译+注释+拼音”的三位一体结构为基础,丰富术语内涵呈现;同时推行动态修订机制,每3-5年更新标准并搭建开放数据库,结合学术反馈调整译法、增补术语,确保标准兼具稳定性与适应性。
结语
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术语翻译的规范化则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从术语部件“门”的翻译困境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医外译面临的复杂挑战,也找到了破局的方向。随着《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等成果的发布,以及学界对协作意义的日益重视,中医术语英译已呈现趋同趋势。未来,唯有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汇集多方智慧,将统一性、表意性与融合性原则贯穿翻译实践,才能让中医文化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心中,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走深走实。
05 精读分享
以小见大:论文没有直接罗列中医外译的整体困境,而是选取“门”这一具体术语部件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分析其在五部标准中的翻译情况,巧妙折射出整个中医术语外译领域的共性问题。这种“微观切口—宏观洞察”的研究思路,既避免了泛泛而谈的空泛,又让抽象的“翻译乱象”变得具体可感。正如文中以“命门”、“气门”等含“门”术语的译法差异为例证,使“同名不同译”“译法不一致”等问题有了明确的具象支撑,让读者能直观理解术语翻译混乱对中医传播的影响。
数据支撑:论文采用语料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统计五部标准中含“门”术语的出现次数、频率及译法分布,用量化数据为问题剖析提供了坚实支撑。文中的表1清晰呈现了各标准中“门”的出现频率(及译法次数,让“译法不一致”的问题不再是主观判断,而是有数据佐证的客观事实。这种“量化统计+质性分析”的结合,既保证了问题识别的客观性,又通过案例解读深化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使论证兼具严谨性与可读性。
层层递进:论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剖析均遵循“提出问题—列举案例—阐释影响”的逻辑链条,每个问题都配有精准的术语案例,且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同名不同译”部分,选取“命门”这一中医核心术语,因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其译法混乱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文化缺失”部分,选取“玉门”、“龙门”、“胞门”这类文化负载极强的术语,精准凸显了翻译对文化内涵的消解;在“译法不一致”部分,以“气门”为例,因其兼具生理概念与穴位含义,更能体现译法选择的复杂性。这种“问题—案例”的高度适配,让每个问题的内涵与影响都得到了充分阐释,逻辑清晰且说服力强。
直指本质:论文对问题的分析没有停留在“译法差异”的表面,而是始终围绕“中医文化国际传播”这一核心目标,揭示问题背后的实际影响。如在分析“同名不同译”时,强调其会导致海外受众认知混乱;在探讨“文化缺失”时,指出其会让中医文化传播流于表面,无法传递核心内涵;在论述“译法不一致”时,明确其阻碍了术语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而标准化正是中医国际化的基础。这种“问题—影响—传播目标”的关联分析,让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翻译技巧探讨,而是上升到文化传播的实践高度,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06 个人感悟
在接触这篇论文前,我对中医外译的理解多停留在“术语英译”的表层认知,认为其核心是找到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或短语。但论文以“门”这一术语部件为切入点的深度分析,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 —— 中医外译本质上是跨文化、跨学科的复杂实践,远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所能概括。
此外,论文中 “玉门”、“龙门”的翻译案例更让我看到文化传播的深层困境。中医用“玉”、“龙”的意象区分不同婚育状态女性的身体部位,这种含蓄美在英译中却简化为“vaginal orifice”,文化内涵荡然无存。这让我反思:英语专业学习者常强调“译文符合目标语习惯”,但在中医外译中,过度追求 “简洁易懂” 可能导致文化精髓的流失。如何在“目标语接受度”与“文化忠实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文献来源:彭朝忠等. 从术语部件"门"的翻译看中医外译问题与对策[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5, 1-8.
原创作者:谢婧
发布于:山西省启天配资-南京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