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大禹治水时,龙门未凿,黄河未疏,多少次堤坝崩溃,洪水如猛兽吞噬生命?但大禹“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在滔天洪水中筑起治水的丰碑。这才是担当——不仅要有发起变革的勇气,更要有承担后果的脊梁。回到晁错的情况,七国势力如此强大,突然想要削弱它们,引发叛乱难道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吗?苏轼的反问有力而深刻。晁错不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为天下人承担危难,掌控吴、楚等国的命运,反而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建议景帝御驾亲征平叛,而自己留守京城。更犀利的是苏轼的进一步追问:“再说,挑起七国叛乱的罪魁祸首是谁呢?”自己想博取美名,又怎能逃避这场灾难?亲自带兵平叛极其危险,而留守京城则极为安全。作为一个引发祸乱的主谋,却选择最安全的事去做,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皇帝,这就是让忠臣义士愤怒的原因。苏轼认为,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难以逃脱杀身之祸。晁错自己想留守京城,却让皇帝御驾亲征。从情理上讲,皇帝本就觉得为难,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就给了袁盎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阴谋得逞。苏轼假设: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能豁出性命承担平叛的重任,夜以继日地训练军队,向东严阵以待,让君主不必担忧,那么皇帝一定会充分信任他,觉得七国叛乱并不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又怎能有机会离间他们君臣呢?文章最后,苏轼总结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世上的君子如果想建立伟大的功业,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亲自带兵讨伐吴、楚等七国,未必不能成功。只因为他一心想着保全自己,惹得皇帝不满。奸臣趁机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晁错论》不仅是对一段历史公案的重新审视,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苏轼生活在北宋积贫积弱的时代,文恬武嬉,他思治心切,故此论实为有感而发。这篇文章表明了苏轼的态度:想要成就非凡功业,必须要有全身心投入的勇气和担当,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最终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晁错的悲剧在于他有提出问题的胆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有发现危机的智慧,却没有承担风险的魄力。这种不彻底性,在苏轼看来,正是导致他失败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启天配资-南京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