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黄景仁写下了一首《杂诗》,这首七言律诗,将成为穿越时空的文人悲歌,其中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句,道尽了后世多少读书人的辛酸
当时的黄景仁虽已诗名远播,生活却困顿不堪。他六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做幕僚或教书先生。
朋友劝他不要总写愁苦诗,怕成不祥之兆。他却不以为然,坚持 “不平则鸣”——这首《杂感》正是他对命运的呐喊。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开篇就点明自己 求仙无路,拜佛无门,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不平。
为何年纪轻轻就求仙拜佛?在科举制度下的传统文人,得意时以天下为己任;失意时便退隐江湖,求佛问道以自慰。黄景仁此时已 六次乡试落第,心中郁积了太多不平之气。一个 “只” 字表面自嘲,实则是对整个世道的控诉。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这一联中,黄景仁用两个精妙比喻勾勒出自己的生存状态。
风蓬 是随风飘转的蓬草,象征他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常年漂泊耗尽了他慷慨悲歌的豪气。泥絮 典出宋代道潜禅师“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指沾了泥水的柳絮不再轻狂飞舞。
诗人以此自况:本已万念俱寂,不再有轻狂之念,却背负了 “薄幸”(负心汉)的污名。他本已心如止水,却仍被世人误解诽谤。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前句用 阮籍“青白眼” 典故:魏晋名士阮籍见庸俗之辈,以白眼相待;遇知心好友,才现青眼。
诗人傲视俗世,直言世上多数人只配白眼相看。后句 “百无一用是书生” 表面自嘲书生无用,实则是对整个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
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时代,如此直抒愤懑需要极大勇气。更令人震撼的是,这句“自嘲”竟成为他生命的谶语:这位诗才横溢的文人,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图片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尾联表面自我宽慰,实则悲壮坚定。
面对友人“愁苦诗歌不吉利”的劝诫,诗人回应:不必担心诗作成为 “谶语”(不祥预言),就像春鸟欢愉而鸣,秋虫悲凄而吟,都是自然之声。他坚持 “不平则鸣” 的创作理念,即使声如秋虫悲鸣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坚持在乾隆时期的严酷文化环境下尤为珍贵。当众多文人争写歌功颂德的“春鸟之音”时,黄景仁甘作 “秋虫”,吟唱出盛世背后的悲苦之音。
黄景仁四岁丧父,未及成年,祖父、祖母、兄长相继过世7。他少年成名——九岁吟出 “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十六岁在三千人中夺得童子诗第一。如此才华却终生不得志,仅得秀才功名。
《杂感》中“风蓬飘尽”的写照,正是他颠沛流离的缩影。他年年春天离乡漂泊,岁末才归家度岁。在《都门秋思》中他写下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凄苦之状令人心酸。
黄景仁在诗中多次流露轻生念头:“愁多思买白杨栽”(想买白杨准备后事)、“寄语羲和快着鞭”(希望太阳神加快马车鞭速,盼生命早尽)。最终他应了诗中谶语,三十五岁病逝于漂泊途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启天配资-南京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