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年轻人,好像都得了一种“被刺”PTSD。
躲过了雪糕刺客,绕开了水果刺客,没想到在人生最关键的十字路口,竟然还有“志愿刺客”。
前几天刷到一个广西女孩的求助帖,看得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事儿说起来,本来是个天大的喜事。
一个成绩不算顶尖的姑娘,凭借着自己的报考“神操作”,成功上岸了一所211名校。
这剧本,放高考季,妥妥就是“逆天改命”的爽文大女主。
可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她收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心还没落回肚子里,就被一行小字打入了冰窖。
专业没问题,电影学。
学校也没问题,是她心心念念的211。
问题出在哪?
出在那要命的六个字上——“中外合作办学”。
这六个字背后是什么概念?
女孩上学校官网一查,手都开始抖了。
一年学费,四万八。
你没看错,48000元。
四年大学读下来,光学费就接近二十万,再加上住宿、生活,奔着二十五万就去了。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哪里是录取通知书,这分明是一张催债单。
女孩彻底懵了,她想不通,天大的喜事,怎么就成了烫手山芋?
这一切,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捡漏”,这个词在高考语境里,带着一种魔幻的吸引力。
它意味着你可以用B级的努力,换来A级的回报。
它意味着一种弯道超车的可能,一种对现有规则的巧妙利用。
谁不想成为那个幸运儿呢?
谁不想用低个几十分的成绩,和学霸们在同一所名校的林荫道上散步呢?
广西这个女孩,就是“捡漏”心态最忠实的信徒。
她的分数,上一个普通的211,几乎不可能。
但她不甘心。
为了那个211的头衔,她做了一个极具赌博性质的决定。
在填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志愿时,她把所有能填的专业组,全都填了进去。
一个不落。
这是一种all-in的姿态,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
她赌的就是,总有一个冷门专业,没人跟她抢。
结果,她赌赢了。
也输得一败涂地。
她赢得了名校的入场券,却输掉了支付这张门票的能力。
当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才是悲剧真正的开场。
女孩的家庭,信息是闭塞的。
父母对于复杂的招生政策、专业分类、办学性质,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只知道211是好学校,能考上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整个填报过程,都是女孩一个人在摸索。
她看见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块金字招牌,却自动忽略了“电影学”这个专业对于一所财经政法类大学的违和感。
她看见了往年可能的低分录取线,却没看见那条线背后高昂的学费门槛。
这就像网购只看了标题里的“名牌正品”,却没看详情页里的“瑕疵特价,不退不换”。
等你付了钱,才发现是个坑,可卖家会告诉你:规则写得清清楚楚,是你自己没看。
是的,招生计划上,白纸黑字写着学费标准。
但对于一个信息匮乏、被名校光环冲昏头脑的普通家庭来说,这些关键信息,太容易被忽略了。
无奈之下,女孩发帖求助。
她以为能得到一些过来人的指点,或者哪怕是几句安慰。
可评论区的风向,却让她更加绝望。
“但凡自己上点心,去查一下招生简章,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把高考当赌博,就要有输的觉悟,没人会为你自己的不负责任买单。”
“想捡漏就要有被割韭菜的准备,便宜哪是那么好占的。”
同情的声音寥寥无几,指责和嘲讽却像潮水一样涌来。
最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下,女孩和家人做出了一个无比沉重的决定。
放弃。
选择复读。
这张她拼了命才“捡”来的211录取通知书,成了一张废纸。
这件事,把一个残酷的真相摆在了所有普通家庭面前。
当我们在羡慕那些“捡漏王”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漏”的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普通人根本填不上的“坑”。
名校的“漏”,从来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真正的原因,藏在两个字里:筛选。
为什么这些中外合作办学、或者某些特殊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会相对较低?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面向所有人。
高昂的学费,本身就是一道无形的门槛。
它用价格,精准地筛选掉了那些家庭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的学生。
这是一种更隐蔽、更市场化的“掐尖”。
你以为你捡了学校的漏,其实是学校精准地找到了你这种——既对名校有执念,又对规则不甚了解的“客户”。
那个所谓的“电影学”专业,每年只招两个人。
这更像是一个为了满足某些特定需求的定制产品,而不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公共教育资源。
财经政法大学办电影学,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不务正业”的信号,这种信号,有经验的家庭能立刻识别出风险,而信息闭塞的家庭,却只能看到机会。
过度追求“捡漏”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极端。
它会让你丧失最基本的判断力,让你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如何上名校”上,而忘了问自己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上得起吗?
那么,面对这种困局,普通人家的孩子,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当然有。
第一条路,就是回归理性,量体裁衣。
高考志愿填报,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打肿脸充胖子。
名校的光环再耀眼,也不如一个实实在在、能让你学到真本事的专业来得重要。
与其去一个三流211读一个边缘化、高收费的专业,不如去一个实力强劲的“双非”院校,读它的王牌专业。
前者给你的是一张听起来好听的“皮”,后者给你的,是未来安身立命的“骨”。
你的家庭能承受一年一万的学费,就别去看那些四五万的专业。
认清自己的家底,不是懦弱,是成年人最基本的成熟。
第二条路,则是倒逼高校,回归教育的本质。
高校开设高价专业,可以。
市场经济嘛,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前提是,你必须做到价值对等。
你收了四万八的学费,就得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就业前景。
而不是挂一个名校的牌子,干着学店的生意,把学生当成待割的韭菜。
信息必须更加透明,风险提示必须更加醒目。
不能把复杂的招生规则,变成一个信息陷阱,专门等着那些不懂行的家庭往里跳。
说到底,高考志愿这件事,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它填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代码和专业代码。
它填的是你未来四年的青春,是你对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选择。
它填的,更是你父母半辈子的血汗钱,和他们对你最朴素的期望。
别让“捡漏”的侥幸心理,毁了你原本可以稳稳当当的未来。
毕竟,人生路上,最大的“漏”,是认清自己,然后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启天配资-南京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