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7日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2024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损失量、中国沿海海平面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从大气圈来看,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下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5—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从水圈来看,全球海洋变暖显著加速,全球海表温度、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2024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从冰冻圈来看,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1960—2024年,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消融加速。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为何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继2023年后再度创下新纪录?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分析,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新高,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全球平均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看,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温度上升的主导因素,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同步刷新纪录,共同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气候系统持续变暖。气候系统变暖会引发冰川消融,海冰面积减小,降低地球表面的反照率,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形成正反馈效应,进一步加剧区域或局地性升温。
从气候系统的自然变率来看,2023至2024年出现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尽管该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24年5月结束,但其存在滞后效应,与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相叠加,共同促使2024年成为1850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据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消息,2025年1月仍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1月份。那么,今年会比2024年更热吗?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指出,未来5年(2025—2029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居高不下”,有80%概率将出现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即这5年中至少有1年的全球平均温度将超过2024年刚创下的纪录,2025年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3个最暖的年份之一。
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今年1月至5月,全球平均温度仅略低于2024年同期,为1850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今年前5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已从拉尼娜状态逐步回暖转为中性略偏冷状态,预计未来3—6个月该区域海温将维持中性状态。”肖潺表示,由于热带海温异常变化对全球温度影响较大,后续的海温波动会使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综合以上分析,国家气候中心初步判断,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3个最暖年份之一,且目前不能排除其超过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纪录的可能性。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启天配资-南京股票配资平台-炒股配资开户-配资炒股哪个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